带娃路上,我觉得自己挺矛盾的。
一方面,我嘴上说“希望孩子自由生长”,另一方面,又忍不住在一些事上“管他”。
但我慢慢发现:并不是所有的“管”都不好,有些“管”,恰恰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。
如果你在3方面“使劲管”孩子,他长大更独立,情商也更高。
一:使劲管他的“生活自理能力”
朋友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,老师跟他说:“你家孩子很聪明,就是有点‘等别人’。”
朋友当时愣了:“等别人”啥意思?
老师解释说,穿鞋等老师帮、吃饭等老师喂、收玩具等同伴帮忙。
朋友当场觉得脸有点烫——这不就是孩子在家里的样子吗?
他总觉得,女儿还小,大人帮忙她能快一点。结果帮着帮着,女儿就养成了“等着别人帮忙”的习惯。
后来,朋友开始“使劲管”她生活自理这一块。
比如穿衣服,哪怕她套半天袖子,朋友都忍着不插手,哪怕内心已经狂喊:“快点快点,快迟到了啊。”
吃饭的时候,朋友也会提前安排好时间,让她慢慢自己吃。
收玩具也一样,以前都是朋友替她收,现在,朋友就坐在旁边陪她慢慢收,哪怕用再长时间,她也得自己收完。
朋友说,一开始真的挺累的,因为女儿的“慢”,特别考验大人的耐心。
但只要你坚持,孩子慢慢就改变了。
后来再跟老师聊天时,老师告诉朋友:“孩子进步很大,基本能自己穿好衣服了,有时候还能帮别的小朋友忙。”
我发现,生活自理,不只是“我干点家务”,更能给孩子带来自信——我自己能照顾我自己。
有这样一种自信,他学东西就不怕慢、遇到困难不会第一时间找人帮忙,而是先想办法试试。
孩子就在这样的自信中,慢慢长成一个独立、有底气的人。
二:使劲管他“对人说话的方式”
我一直觉得,情商的底色,就是你在和别人交往时,能让对方感到舒服。
而这个“舒服”,从小就得练。
我有次带娃去邻居家玩,女儿给邻居男孩分享了一块饼干,那孩子很礼貌地说:“谢谢!”
我当时有点惊讶,这孩子居然这么懂礼貌。
后来,我看到邻居的育儿方式,很是佩服。
他让儿子帮忙拿拖鞋,会很郑重地跟他说“谢谢”。
他不小心吓到孩子了,不会说“这又没事,哭什么”,而是会很抱歉地跟他说“对不起”。
如果想吃孩子手里的零食,邻居还会问他:“可以分享一点给我吗?”征得同意后,他才拿一点吃,拿完还不忘跟儿子说“谢谢”。
这是这样的教育,让孩子从小就懂礼貌、知边界。
邻居男孩不会在想要别人玩具时直接抢,而是会很礼貌地问:“这个借我玩一下好吗?”
他不开心了也不会直接打人,而是告诉对方:“你这样让我很不舒服,你可以告诉我,而不是骂人。”
小区里的家长,都夸这孩子情商高,说话做事让人很舒服。他既能告诉对方自己的需求,又不伤害人。
大家都特别喜欢他,尤其是小孩子们,都爱围着他转。
说话做事让人舒服,孩子长大后,他的社交能力就很强,别人更愿意跟他共事。
他也能抓住更多的机会,让自己变得更好。
三:使劲管“发脾气的方式”
我承认,我是个情绪比较敏感的人,所以孩子一哭一闹,我心里就很容易慌。
以前女儿在外面大吵大闹,我的第一反应是“赶紧哄好,别让别人看笑话”。
后来我发现,这种反应有个不好的后果——她学会了“用情绪拿捏人”。
比如一遇到什么事,她就哭闹,直到我们答应她的要求为止。
意识到这点,我就开始教她有什么事说出来,而不是乱发脾气。
我会教她用“我很生气,因为……”这个句式来表达。
比如有一次我们散步,我走得快一点没等她,她在后面大喊大叫。
等她平静下来后,我教她说:
“你可以告诉我‘我很生气,因为你没等我,我一个人有点害怕’。这样,我就知道你在想什么,并且停下来等你了。”
又比如,逛街没给她买喜欢的玩具,她发脾气。
我告诉她:“你可以这样说:‘我很生气,因为你不给我买玩具,我很想要那个玩具’。
我会知道你的心情的。”
这样坚持下来,她的改变真的很大。
现在她会说:“我很难过,你都不陪我玩。”而不是在我工作时来捣乱。
孩子能清晰地说出来,而不是直接发脾气,那长大以后,他控制情绪的能力就会很强。
情绪稳定的人,大家都愿意靠近他,也愿意和他交朋友。
以上3种“管孩子”方式,你最想管哪一个呢?